
作为一个在互联网行业摸爬滚打多年的老兵,常年的久坐、长时间面对屏幕以及伴随而来的精神压力,是很多同行,包括我自己,都绕不开的日常。虽然体检报告上没有特别异常,但说实话,身体状态长期处于一种“够用但不好”的平庸状态:容易疲惫、眼带血丝,开会容易走神打哈欠、体重和体脂率悄悄攀升……我相信这可能是很多技术朋友们的写照。
转折发生在大概半年前。我决定不再敷衍,而是像对待一个重要课题一样,开始认真规划和执行我的健身计划。目标很明确:不追求成为健美先生,而是为了提升整体生命系统的效率和稳定性,让身体和大脑都能更好地支持我未来的工作和生活。
我设定的最低标准是:每周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外加1-2小时的力量训练。这里的“训练”是专注的、有计划性的,不包括日常零散的步行。
为什么是这个组合?科学依据与个人感悟
这个目标并非凭空而来。它符合世界卫生组织(WHO)等权威健康机构对成年人的基本运动建议。早些年我也曾“佛系”地跑过步,但回过头看,每周零星一两次、没有持续性和时长的保证,更多是心理安慰,远未达到能带来显著改变的“起步线”。
而加入力量训练,是基于我深入分析了解后做出的决定。它不仅仅是练肌肉,更是为了:
- 优化身体的“能量系统”:肌肉是储存糖原的主要场所,增加肌肉量有助于提高胰岛素敏感性,降低血糖波动和二型糖尿病的风险。这对于细粮高糖现代饮食结构的人来说,尤其重要。
- 构建强大的“身体架构”:力量训练提升关节的稳定性和整体的力量平衡,这是对抗衰老、预防伤病、保持中老年后身体机能不快速下滑的关键。把它想象成给你的身体这台精密仪器打好结构基础、加固关键部件。
而最令我惊喜的“可量化成果”,体现在最大摄氧量(VO2 Max)的显著提升上。短短半年,我的VO2 Max提升了约 15%,而大部分人这个指标是随年龄下降的。
借用一下定义:
最大摄氧量 (VO2 max) 是指人体在剧烈运动中所能消耗的最大氧气量。它是衡量有氧健身水平的指标,表明身体向工作肌肉输送和利用氧气的能力。最大摄氧量越高,通常意味着进行耐力活动的能力越强,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也越低。
— 根据 Google Gemini
VO2 Max可以被视为你身体的“发动机功率”或者“处理氧气的峰值能力”。它的提升,直接体现在:
- 有氧耐力显著增强,可以轻松完成1小时甚至更长时间不间断训练。
- 日常精力大幅改善:这也是我最看重的生命时间的质量。比如开会时能注意力集中,很少出现犯困或打哈欠的情况;处理复杂问题时,感觉大脑供氧充足,思维更敏捷;一天工作下来,不再是电量耗尽的感觉,晚上睡觉时候身体不再像一个放了气的皮球。
- 睡眠质量提升。
- 长期来看,高VO2 Max是心血管健康的积极信号,甚至与预测寿命相关。
这些实实在在的改变,让我更加确信,把一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健身上,是一笔高回报的投资,它直接服务于我的工作效率、生活品质甚至生命的质量。
实践心得:如何将健身融入日常?
理解了“是什么”和“为什么”,接下来的挑战就是“怎么做”——尤其是在我们这种工作节奏快、时间宝贵的行业里。分享几个我的实践心得,或许能给朋友们一些启发:
1. 时间管理:将其视为一项非协商的日程
150分钟有氧+1-2小时力量,每周总计约3-4小时的训练时间,加上路途往返和拉伸,单次可能需要1.5-2小时。这确实需要挤时间。我的做法是:
- 排入固定日程:像重要的会议一样,将锻炼时间锁定在每周的日历中,比如下班后7-9点、周末的早晨等。一旦排定,除非有紧急情况,不随意取消。
- 选择“近”和“快”:优先选择离家或公司最近的健身房,最大限度减少路途时间。家门口或办公室楼下健身房通常是最佳选择。
- 提高优先级:在有限的闲暇时间里,健身的优先级需要高于刷手机、看剧甚至阅读等活动。一开始可能需要一些意志力,但当身体反馈给你积极信号时,动力会越来越强。
2. 地点选择:效率与效果优先
我在户外跑步和健身房之间做过尝试和权衡,最终选择了健身房,这主要出于效率和综合性考虑:
- 时间效率:健身房通常是室内恒温,不受天气影响,启动阻力低(尤其冬天)。
- 训练全面性:户外跑步难以进行系统的力量训练。健身房器械齐全,能同时满足有氧和力量的需求。
- 有氧的可控性:在跑步机、椭圆机、单车等器械上,更容易维持目标心率区间,确保有氧训练的质量。
- 当然,选择你最容易坚持的环境是第一位。如果户外跑步让你感到愉悦放松,更容易坚持,那就去户外。关键是开始并持续。
3. 心率是你的最佳“传感器”:理解Zone 2和HIIT
有氧训练并非心率越高越好。我的有氧时间里,大部分时间会放在Zone 2(约最大心率的70%-80%)。也有定义为60%-70%的,如果你觉得困惑,Zone 2的共识是,这个强度下,你通常还能维持基本的对话(即所谓的“跑步时能聊天”)。
- 为什么是Zone 2? 它是建立有氧基础、提高身体脂肪供能效率、增强毛细血管网络的关键区域。想象它在为你身体的“发动机”构建更庞大高效的燃料输送系统。很多新手容易全程冲刺到Zone 3、4,那更多是提高“峰值性能”,而不是“基础排量”。
- HIIT(高强度间歇训练):为了进一步提高VO2 Max这个“发动机功率上限”,我每周会加入至少一次HIIT。典型的做法是高强度(心率冲到Zone 4-5,约80%-90%最大心率)持续3分钟,然后低强度(心率降到Zone 1,约50%-60%最大心率)活动3分钟,重复5-8组。
- 为了科学监控心率和运动效果,运动手环或手表几乎是必备工具。它们能实时显示心率及区间,长期记录还能看到VO2 Max等数据的变化。我日常使用Apple Watch设备来监控心率,包括记录睡眠。
- 最高心率简易算法(HRmax) = 每分钟心跳(220 – 年龄)
4. 力量训练:务实为王,安全第一
力量训练的目标并非要追求极限重量或块头,而是提高功能性力量、改善身体成分和代谢健康。对于我们来说:
- 选择基础动作:深蹲、卧推、硬拉(谨慎尝试)、划船、引体向上(或器械辅助)、肩推等复合动作是效率较高的选择,能锻炼到主要的肌群。
- 重量适度,动作标准:安全永远是第一位的。先用轻重量掌握正确的动作模式,再逐步增加重量。宁可重量轻一点,也要保证动作不变形,避免受伤。
- 无需频繁练到力竭:除非有特定的增肌目标,大部分时候训练到接近力竭(还能做1-2次的程度)即可。
5. 要不要教练?初期入门的好帮手
有氧入门相对容易,更在于坚持。但力量训练,尤其是自由器械,对动作标准要求高。
- 优势:如果你预算允许,并且是力量训练新手,初期请10-20节私教课是非常值得的投资。一个好的教练(注意甄别,优先有运动科学背景、沟通好的)能帮你建立正确的动作模式,避免走弯路和受伤,这能为你省去很多麻烦。
- 替代方案:如果不想请教练,互联网上有大量高质量的训练视频教程(建议选择有运动康复或健身认证背景的博主),多看多学,从小重量开始模仿练习。
6. 换个词:这不是“坚持”,而是“习惯”
“坚持”听起来是需要咬牙、反人性的。一旦松懈,就可能前功尽弃。我更喜欢把它看作是培养一种生活习惯,就像每天要洗脸刷牙一样自然。
- 奖励机制:找到你运动后的“小奖励”。我的健身房有泳池和桑拿,因此大部分时候我练完会去放松一下,是很好的激励,并且桑拿还可以促进生长激素分泌。
- 减少阻力:随时可以准备好运动装备出发、选择便捷的地点、有合适的搭子、找到喜欢的运动方式(听音乐、听书)都能降低启动的心理门槛。
- 从小目标开始:如果设定“今天要练2小时”让你望而却步,那就改成“今天先去做30分钟有氧”。往往当你迈出第一步后,身体进入状态,内啡肽分泌,很容易就愿意完成更多。我很多时候只打算练30分钟,但是练完30分钟身体没有停下来的意愿,不知不觉就练了1小时甚至更多。
7. 让过程更有趣:知识的“加油站”
长时间的有氧训练可能略显枯燥。这正是利用“碎片化”脑力进行学习的好时机。
- 听书/播客:我利用在跑步机或椭圆仪上的时间,听完了不少之前没时间读的书或播客,包括微信读书上很多很枯燥的比如凯恩斯,哈耶克等经济学图书。
- 内容选择:选择那些信息密度适中、不需要高度专注消化的内容,比如财经评论、商业访谈、人物传记、科普类播客(AI相关非常热门),因为太烧脑的技术内容可能影响运动节奏。有趣的音频内容能让你觉得时间过得飞快,同时收获知识。Spotify、微信听书等平台有很多优质资源。
结语:这是一场对自身系统的“升级”
健身不应被视为时间消耗,而应看作是一场对你最宝贵的资产——身体和大脑——进行的系统性升级和维护。它带来的远不止体脂率的下降或VO2 Max的提升,更是精力、专注力、情绪稳定性的全面改善。这些提升,将直接转化为你精神力的竞争力,以及生活中享受美好的能力。
从今天开始,哪怕只是抽出30分钟,去楼下快走,或者在客厅做几个深蹲和俯卧撑,迈出这第一步。相信我,一旦你开始尝到身体机能变化的甜头,健身就会像刷牙一样,自然而然地融入你的生活,成为你提升自我、从容应对挑战的有力武器。
你的身体,是你大脑和心灵唯一的长期住所。好好爱护它,它会给你丰厚的回报。一起行动起来吧!
No comments yet. Be the first to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