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被“主流”绑架的困惑
你可能见过成功人士最爱的活动列表,包括滑雪、马拉松、高尔夫……它们似乎构成了一种特定的“主流”叙事。坦白说,我对这些活动一直没什么特别感觉。但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我会强迫自己去关注,甚至在别人问起时言不由衷地说:“那是一项非常有意思的运动。”我害怕自己显得“不合群”、“不成功”,仿佛不符合这个外部设定的模板,我的人生就减色几分。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我慢慢意识到,他人的体验、偏好或他们构建的“主流”叙事,对我来说并没有内在的价值。它们是外部世界的喧嚣,试图定义我应该成为谁,应该喜欢什么。别人的这些喜好本身也没什么问题,真正的困惑和束缚,恰恰来自于我试图去迎合这些与我内心不符的外部设定。
当我谈跑步时,这是我健康的课题,不是你的叙事
比如跑步,我每周确实会跑十几公里,但这仅仅是我保持健康的个人习惯,来保持每周150分钟的有氧运动,与那些关于“征服马拉松”、“挑战极限”的叙事毫无关系。人生有很多值得坚持和体验的事,它们以无数种形式存在,远不只局限于马拉松的跑道。
我读过村上春树在《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中描写的长跑经历。书中那些关于沿途风景、人文气候的细腻描绘,我读来非常有共鸣,甚至让我对那些地方心生向往,可能会去观光。但跑步本身——那种长距离、高强度的奔跑体验——依然不是我的追求。村上构建了他的跑步世界观和体验叙事,那非常有价值,但那是“他的”叙事,我可以欣赏,却不必复制到“我的”课题中。

生育的外部叙事:我不是繁衍的工具
我也见过一些小圈子,对于“繁衍”这件事有着特别强烈的执着和一套完整的叙事。比如推崇生养大量后代,甚至像马斯克那样,将其拔高到“繁衍高智商后代是拯救人类文明”的高度。在接触这些叙事时,我曾不自觉地产生自我怀疑:我没有致力于“拯救人类文明”的大量繁衍事业,是不是就不够成功?
后来我醒悟过来,这正是我落入了别人世界观的设定和叙事之中。这套关于“成功”和“价值”的定义是他们构建的。他们或许有自己的理由和价值观(我们暂不评判其对错),但这套叙事体系属于他们,而非我。如果我用这套外部叙事来衡量自己的价值,我就成了它思想的奴隶。
核心理念:阿德勒的课题分离
这种试图迎合外部期待、被他人观点或叙事困扰的现象,在心理学中可以找到深刻的解释。哲学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有一个非常有名的概念叫做“课题分离”(Task Separation)。其核心思想是清晰地划分“自己的课题”和“他人的课题”,并且只关注和解决好“自己的课题”。通过明确责任边界来减少内耗,实现自我成长。其本质是:谁承担后果,谁负责解决。
我们都苦恼于人际关系。首先要思考一下“这是谁的课题”。然后进行课题分离——哪些是自己的课题,哪些是别人的课题,要冷静地划清界限。而且,不去干涉别人的课题也不让别人干涉自己的课题。这就是阿德勒心理学给出的具体而且有可能彻底改变人际关系烦恼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观点。
放下别人的课题,烦恼轻轻飞走
被讨厌的勇气——“自我启发之父”阿德勒的哲学课
其要义在于:
- 明确课题与责任归属: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课题。你的行为、你的选择、你的情绪、你如何看待自己——这些都是你的课题。而他人的想法、他人的感受、他人的评价、他人的选择、他人的人生如何——这些都是他人的课题,不由你直接控制或负责。
- 学会分辨边界和避免过度干涉: 试图去改变他人的课题,或者为他人的课题负责,都会导致冲突、焦虑和沉重的心理负担。例如,父母不能强迫孩子学习(这是孩子的课题),但可以提供支持、创造环境、给出建议(这是父母的课题)。
- 专注自我: 将时间和精力聚焦在自己的课题上,这是你能掌控的,比如提升自己的能力、管理自己的情绪、追求自己的目标、活出自己认为有价值的人生。
- 避免取悦他人:这个概念可以帮助那些倾向于取悦他人的人,提醒他们无需控制他人的感受或行为。
- 减轻焦虑:接受你无法控制他人的观点或反应,你就能减少对他们评判的焦虑。
本质上,任务的划分鼓励个人对自己的生活和行为负责,同时尊重他人的自主权。这可以带来更充实的人际关系和更强的个人自由感。
套用课题分离的概念,你的上级领导因部门绩效不佳而脸色阴沉,你可能因为害怕领导不满而自动加班,甚至不知道该如何是好。但绩效不佳这是他作为领导的课题(如何管理团队、如何满足上级期望,以及他的情绪管理)。而你作为一个团队成员,你的课题是做好你本职工作,贡献你的力量。他的情绪和评判,是他需要面对和处理的,你不需要为此感到忐忑不安并试图去“解决”。
他人的叙事:制造不必要课题的温床
很多时候,我们误以为是自己的课题,实际上是由“他人的叙事”产生的。这是另外一种自我课题的陷阱。
一个人的“叙事”是他理解和解释世界的方式,他认为“事情应该是怎样的”,“成功是什么样的”,“人应该怎么活”。当我们将这些外部的“叙事”内化,用它们来要求自己时,我们就无意中承担了不必要的课题。
落入叙事陷阱的几种表现:
人设的牢笼:困于他人期待的表演
为了迎合特定人群或情境的期待,我们常不自觉地构建一个“人设”——一种符合他人叙事的形象。比如,在新认识的伴侣面前,你可能刻意展现优雅、精致的一面,以为这样才“符合标准”;在朋友圈中,你可能经常扮演幽默或成功的角色,以打造自我或者融入群体。你会对自己说,如果我的朋友圈没有人点赞或者互动,或者不发朋友圈,会不会成为大家眼中的孤僻分子或者怪人?
但带表演性的朋友圈并非简单伪装,而是深陷于他人的期待叙事,偏离了真实的自我课题。维持人设需要持续投入精力,一旦“表演”中断,你可能因担心“人设崩塌”而焦虑,害怕失去他人的认可。你仿佛听到朋友在说,“最近几个月都没看到你朋友圈积极向上和精致的生活,本以为你是个很特别的人,没想到你也变普通了”。
当然更深层的牢笼可能来自父母的期望。比如,你向往自由的工作环境,父母却希望你追求稳定的工作单位,所以你不敢跳出舒适区。在一些家庭中,父母的期待近乎苛刻——别人考100分,自己的孩子考99分仍被视为失败。这种高压叙事可能伴随你到成年,让你在父母的期望阴影下压抑真实渴望,难以活出自我。
阿德勒的“课题分离”对此一针见血:父母希望你成为什么样的人,是他们的课题;而你的课题,是勇敢做自己,追求真正符合内心的人生。
过度追求归属感:群体叙事的隐形束缚
作为社会动物,我们天生渴望归属感。然而,过分在意某个群体或社会阶层的认同,就可能让我们努力迎合他们的“叙事”——关于成功、生活方式或价值的集体定义,以及那些不成文的规则。为了融入,我们可能压抑真实的自我,放弃个人偏好,无意中承担了“符合群体叙事”这一外加的课题。
例如,职场中流行的“主流”职业叙事,如“毕业进大厂”、“考公上岸”或“成为高P”,常常让选择非传统路径的人感到压力。无论是创业、成为数字游民,还是追求工作与生活的平衡,这些选择常被视为“偏离正轨”,引发自我怀疑或外界质疑。然而,所谓的“正轨”只是他人设定的叙事。人生没有统一的轨道——十亿人可以有十亿种独特的生活方式。
没有学会屏蔽噪音:被宏大叙事裹挟
这个世界充满了各种信息和观点,很多构成了强烈的外部叙事:关于经济走向的、关于社会变革的、关于名人的八卦等等。比如看到加了关税就立刻要钻研细节,听到名人争论就想了解前因后果。这些信息本身可能是中性的,但它们往往包裹在特定的“叙事”里,试图吸引你的注意,让你产生情绪(担忧、愤怒、好奇)。
如果我们不加分辨地被卷入,就会消耗大量精力,去关注那些对他人甚至是领导人才需要关心的课题,或者对一个更大的、个人无法掌控的系统的叙事,而忽略了自己脚下的路(自己的课题)。
社交媒体的滤镜:跳出“完美生活”的叙事陷阱
社交媒体上不经意之间充斥着“完美生活”叙事:旅行中的绝美风景、精致的美食、幸福的家庭瞬间,或是职场上的高光时刻。这些画面构成了关于“成功”“幸福”和“有趣生活”的特定叙事,诱导我们不自觉地与自己的生活对比,产生落差感、焦虑甚至自我否定。这种“他人的叙事”无处不在,却往往掩盖了一个事实:展示的只是对方想让外界看到的片段,而非他们生活的全貌。
更重要的是,这些光鲜的内容反映的是发布者的课题——他们如何呈现自己、希望被如何看待。而你的课题,是过好自己的生活,而不是为了迎合或超越这些虚拟标准,去改变日常习惯、人生目标,甚至压抑真实的自我。放下“让别人羡慕”或“追赶他人生活”的念头,专注于自己的内心需求和价值,才能从社交媒体的叙事陷阱中解脱。
觉醒与对抗:找回你的人生脚本
如何识别并跳出这些“他人的叙事”陷阱,回到“自己的课题”上来?
意义由内而生,而非外部赋予: 这是最根本的。你的价值不是由你赚多少钱、生几个孩子、开什么车、住在哪里来定义的。这些都可能是外部叙事试图告诉你的“成功”或“意义”。真正的意义来自于你内心的选择、你的价值观、你对人生的体验和贡献(即使是小范围的)。当你清楚自己的内在价值时,外部的评判和叙事就很难动摇你。认识到这一点(意义由内生)是摆脱外部叙事束缚的基石,而实践课题分离,正是将这份内在清晰转化为外在行动的关键。
设定清晰的边界:课题分离的实践
这意味着在行动上划清界限。管好自己的事情,不越界去替别人承担责任或操心他们的人生。同时,也要守住自己的界限,不轻易让别人把他人的课题丢给你,或者用他们的叙事来定义你。学会拒绝那些消耗你精力、与你的核心课题无关的事情。
案例分析:识别宏大与微观叙事
“乱纪元”的叙事陷阱:
最近可能流行一种关于世界进入“乱纪元”的叙事,充满了不确定性、冲突和衰退的论调。这种叙事会制造恐慌,让人担忧工作、财务和未来前景。但仔细分析,这其实是一个充满特定视角(往往偏重地缘政治、贸易冲突等)的宏大叙事。
这个叙事是关于一个庞大系统(国家、全球经济)的课题,它更像是国家领导人需要每天关注的,而不是你个人的课题。对于绝大多数人而言,你的核心课题依然是你的本职工作、你的个人财务管理、你的健康、你的家庭。诚然,经济波动可能波及个人,比如增加失业风险。但这些宏观趋势是无数因素作用的结果,个人无法掌控。
与其沉浸在无法改变的担忧中,不如将精力放在自己能掌控的课题上,比如提升工作或者投资能力。再次,即使是最悲观的预测,通常也只是增长放缓,而非经济彻底倒退。耗费大量精力沉浸在这种宏大叙事中,很多时候只是在进行无益的精神内耗。
饭桌上的叙事主角:识别社交陷阱
你或许有这样的经验:在一群人吃饭时,总有那么一两位“社交主角”,他们讲述的经历或观点引人入胜,有时甚至让你听得“颠覆三观”。“看看人家隔壁老王”,会让你对你的人生走向产生怀疑,但这些大多是他们精心构建或擅长表达的个人叙事或对某个领域的解读。
认识到这一点非常重要:这是一种“叙事”,它属于讲述者。比如我是个工程师,我也可以在饭桌上滔滔不绝地讲述“AI奇点已至,人类即将被奴役”的叙事,并信手拈来各种论据。但这有意义吗?AI确实重要,但是不是所有人的全部,说AI是全部只是一种叙事而已。而且未来是概率性的,将一个概率性的推测叙述成确定的结果,并试图让别人接受,既无趣也无必要。
在饭桌上,你可以是一个友好的倾听者,可以交流,但要保持一份清明:对方的精彩讲述是他们的叙事,你不必将其内化为自己的现实,更不必因此质疑自己的“三观”或人生。你的生活体验和对世界的认知,是你自己的课题和叙事。
结论:活在自己的课题里,构建自己的叙事
认识并区分“自己的课题”与“他人的课题”的关系,识别并警惕“他人的叙事”的陷阱,是活得更清明、更自在的关键。
这意味着:
- 专注于你能掌控的事情:你的行为、你的选择、你的努力方向。
- 放下你无法掌控的事情:他人的想法、他人的情绪、宏观世界的复杂走向。
- 勇敢定义自己的价值和意义,而非采纳外部世界的标准。
- 允许他人拥有他们的世界观和叙事,但不让其定义你的现实。
- 设定健康的边界,将精力投入到真正与你的成长和幸福相关的“自己的课题”上。
当我们不再被他人的课题和外部的叙事所裹挟,我们就能拿回自己人生的主导权,在喧嚣的世界中,清晰地听到自己内心的声音,构建并活出真正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人生脚本。对于那些与你无关的喧嚣,可以引用查理芒格那句口头禅,淡然来一句“我没什么要说(I have nothing to add)”,然后转身,继续去关注你自己的人生脚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