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eeds

  •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社会连接

    年轻时,我也体验过深陷社会连接缺失的孤独。刚毕业找工作那段日子,觉得全世界都在忙碌,只有自己被困在空虚里,毫无着落。而在学生时代,暑假回乡的两个月也是如此,村庄的宁静反倒放大了一种无处安放的寂寞。那时的我,渴望有人能看见我的存在,哪怕只是简单聊上几句。

    随着自己人生经验的增长,感悟却逐渐有些不同。自疫情开启远程工作以来,我身处一种疏远的社交环境,但并未感到困扰。视频会议和协作项目提供了某种联系,偶尔的线下聚会或行业活动,也让我感到被理解、被看见。这种状态似乎足够,却也让我反思:这样的连接真的能支撑我们走过所有时刻吗?一年多前,我参与的Web3项目遭遇黑客攻击,损失惨重。由于Web3的跨国性质,问题无法诉诸常规司法途径。面对挫折,我再次体会到那种孤独——没有团队的共鸣,没有朋友的倾听,仿佛又回到了年轻时的无助。那段时间,我感到孤立无援,但细想之下,孤独并非全然负面。它像一面镜子,逼迫我直面内心的缺失,也让我更珍惜那些微小的联结。我们害怕孤独,是因为它暴露了未被填满的角落,还是因为我们尚未学会与自己为伴?或许,社会连接的价值,不只在于驱散孤独,更在于帮我们找到与自己和解的勇气。

    这些经历让我开始思考:我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社会连接?短暂的与社会疏离或许无妨,但当生活抛来真正的考验,连接的质量便显露无遗。我看到过一项研究:更丰富的社会联系与更健康的晚年密切相关。这或许能解释“丧偶效应”——老年伴侣一方离世后,另一方常在一两年内随之而去。逝者带走了最核心的情感支柱,留下的失衡足以撼动身心。孤独会不会成为比疾病更隐秘的威胁?或许未来,健康评估会将“高质量社会连接”视为与血压同等重要的指标。

    在桑贾伊• 古普塔的《逆龄大脑:保持大脑年轻敏锐的新科学》中也有过这样一段话:

    如果说填字游戏提高大脑功能的能力可以得100 分为B——,那什么能得A呢?与他人的联系。面对面的联系。2015 年的一项研究及其他许多研究告诉我们,拥有多样化的社交圈子可以提高大脑的可塑性,也有助于保持我们的认知能力。与他人互动交流不仅有助于减轻压力,增强我们的免疫系统,还可以降低我们认知能力下降的风险。

    现代社会让“离群索居”变得容易。网上常有人讨论“去哪个城市躺平”,比如鹤岗这样的低成本小城。选择这些地方的人,社交往往极少,却似乎也能在经济独立的支撑下自得其乐。这种生活摆脱了职场无休止的奔波和复杂的人际羁绊,显得轻松自由。这不仅是对自主的追求,或许也是对传统社会期待的一种蔑视。我想起一个视频,讲述艺术家张二冬在终南山隐居十余年的故事。他几乎断绝了社会联系,却在自然中找到平静。与我们这些“入世”的忙碌相比,他的选择更像一种“出世”,在自然中寻得平静。但这份平静让我好奇:对于大部分人或者少部分愿意选择出世的人来说,抛开经济问题不说,极少的连接,真能满足我们内心的全部需求吗?当我们抛开复杂的关系,是否在拥抱自由,还是在逃避某种无法回避的羁绊?社会连接或许并非越多越好,但它有它存在的合理性,每个人是否真的可以完全割舍?即便我们自以为可以。

    即便不选择隐居,普通人的社交也未必丰富。职场生活围绕家庭展开,有孩子的可能加入家长群,工作上则局限于几个熟面孔。若非职业需要,日子就在这些固定的圈子中流转。你有没有问过自己:身边有几人能在你最需要时伸出援手?对背井离乡在大城市打拼的人来说,这座城市往往只是落脚之地,其人际网络与“躺平”小城并无本质不同。这种疏离感让我遐想:若未来AI伴侣能取代日常寒暄,我们是否仍需真实的人际联结?当然,那些在一直生活在紧密社会连接关系中的人,或许难以体会这种“稀薄”。

    “君子之交淡如水”听来高雅,但若没有持续的往来,纯粹的友谊往往脆弱。反观那些带着互惠色彩的关系,却常能经受时间考验。起初可能是“彼此有求”,但频繁的互动总会催生情谊。大学时的挚友,若无共同的牵绊,如今是否只剩节日问候?我曾以为理想的连接无需算计,但现实告诉我,互助或许更可靠。比如一起做项目,既能分担压力,也能在合作中找到默契。这种“绑定”并不浪漫,却能在疏远的现代社会中,帮我们抵御孤独,甚至重拾一种归属感。

    那么,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社会连接?若有一个能让你毫无保留倾诉的人——爱人、知己或手足——或许一人足矣。若没有这样的存在,像大多数人那样,在生活不同角落有几位有重叠甚至有利益关系的朋友,也已足够。关键不在于数量,而在于能否感到被看见、被理解。但我越来越相信,真正的挑战不在寻找合适的人,而在成为那个值得被连接的人。这需要我们不断成长,学会真诚付出,并掌握维系关系的智慧。

    高质量连接的意义,或许不在于数量,而在于彼此点亮的瞬间。那些瞬间,让我们成为彼此的见证者,为生命增添独特的纹理。我们需要连接,是为了不孤独,还是为了成为更完整的自己?只有先学会看见自己——那些彷徨、失落甚至坚韧的时刻——才能敞开内心,让他人走近。即使没有这样的连接,孤独也只是人性的一部分,任何能带来片刻安宁的方式都值得尝试。但无论何时,我们都需保持一份警醒:孤独虽常见,却可能在不经意间,让我们变得脆弱。

    如想及时阅读Tim Yang的文章,可通过页面右上方扫码订阅最新更新。

    « |

    Comments

    1 Comments

    1. TMS

      这本书或许能有收获:《Connected: The Surprising Power of Our Social Networks and How They Shape Our Lives》,– How Your Friends’ Friends’ Friends Affect Everything You Feel, Think, and Do。
      互联时代,传统意义上的关系并不适用脑力工作者,感受到孤独是常态,或许早退休是一个选择

    Leave a Comment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