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eeds

  • 产品下线杂谈

    最近在微博上看到百度空间的链接在百度首页消失,也在微博上看到一些为之付出心血人员感慨。作为一个技术人员,也曾经历过类似产品部分下线或者全部下线的情况。所有的互联网产品或软件,都会存在生命周期,皆大欢喜的结局是被更新版本替代;但不完美时,比如产品的设计、功能、技术或运营等各种原因未能赢得用户认可,慢慢的产品的存在成为一个鸡肋,最终难免走向被下线的命运。

    在传统软件的时代,一款操作系统的研发可能需要数千人,比如在苹果的OS X成功之前,有很多曲折的被废弃版本的故事

    System 7(MacOS7)

    System 7 (MacOS7) was a disaster, it was outdated and couldn’t compete with Windows… By ’94 development on Pink stalled and it was cancelled. A new project for System 8 started under the codename Copland.

    System 8 (Copland, MacOS8)

    Later that year Apple sent the Developer Release 0 of Copland to partners. It was still so unstable that it would crash after doing nothing at all.
    So at this point the top brass at Apple knew they couldn’t come up with a proper OS, so they had to buy one.

    原文

    之后就是大家耳熟能详的苹果购买了NeXTSTEP改造成OS X的故事了。

    这也让我想起前几天参观长城的故事,“前世的沧桑,后世的风光……” 长城是一项历史上伟大的工程,在当时抵挡了北部匈奴的侵略。但是从某一天起,它失去了原有的作用,并到今天,仅成为一个让后人觉得“风光”的景点,但是几百万人修筑长城以及戍守边关将士所发生的所有故事,已经无从得知。尽管如此,延续几万里的长城,能让后人反思它的各种意义。但是软件产品生命周期的结束情况还要恶劣,由于软件本身的比特性质,退役的程序包括所有的人与事的历程大多无处追寻。

    因此,当一个注入了太多感情的作品下线之时,除了伤感之外,我们还可以考虑些什么?

    大家常常提到“以史为鉴”,但是在很多以技术开发新产品为主的企业中,关注当前或者未来通常成为首要目标。新产品成功存在较大的机遇因素,因此简单的山寨模式得以流行;已经取得初步成功的产品,更关注的是产品生命周期的延续,因此主要矛盾也通常是解决新时期新问题。在这两种情况下,记录内部当前及过去的历史较少得到重视。当一个软件生命周期完成之后,我们也只能仅凭脑袋中的零星记忆做一些矫情的感慨了。

    如想及时阅读Tim Yang的文章,可通过页面右上方扫码订阅最新更新。

    « | »

    3 Comments  »

    1. kim

      一件事情做完了,总结了,就算是结束了。终究成果如何,归谁使用,那是统治者要思考的事情,事件中的打工仔能够明白自身存在的意义和成长就足够了。

    2. wsq

      百度空间重构了。技术上没问题,业务上失败了。百度社区搜索部大量使用了ksarch创建的后台服务,支持了业务的快速开发。但是技术和业务的结合,还不够流畅。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