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eeds

  • Archive for the ‘非技术’ Category


    ArchSummit 2015深圳见闻

    这几天参加了ArchSummit深圳全球架构师峰会,AS深圳的地点一直都选在大梅沙,这次大会在海湾大酒店举行。

    两天的ArchSummit大会日程比较紧凑,再加上大多数时候有6个专题在并行,因此每个人能够真正去听的课程不会太多。如果刚好碰到朋友多聊几句,能真正听的场次就更少了。

    第一场是LinkedIn一个技术经理演讲Big Data Story,数据的重要性在各行各业已经体现出来,关键是每个领域需要自己去思考如何更好的挖掘及应用数据。

    下午选了一个在线教育的专场听了几个分享,基本都是围绕线教育领域的大数据应用。由于对在线教育缺少了解,不知是专题选题的缘故还是在线教育的门槛确实提高了,听到的几个案例都是比较偏大数据算法。猿题库研究部总监邓澍军介绍了拍照搜题功能中Deep Learning技术的应用,从介绍的案例来看,识别的门槛还是比较高,不知道与业界其他一大批搜题领域的创业公司技术实力是什么级别的差异。

    第二天主题也比较丰富,印象比较深的是由微信朋友圈负责人陈明的分享。朋友圈后端目前只有3个工程师,讲师以Instagram及whatsapp为例,认为目前小团队存在一定程度的优势。朋友圈的技术特色主要有分布式多机房的设计,以及由多机房架构带来的异地数据一致性问题的产生,微信采用的策略是因果一致性,主要目的是让同一个图片下不同机房回复的用户评论保证因果次序。(可参考分享的ppt进一步了解)

    有不少人参会多的人会觉得参加几次大会后收获越来越小,在某种程度,也可能跟装满水的杯子道理相似,工作多年,形成了自己的解决问题的经验及思维定势,虽然别的方法更好,但从心理的角度,可能总觉得不如自己原先的方法。

    两天的会议开完后,会议在大梅沙海边的游艇会上有一个party,运营ArchSummit(包括InfoQ)的极客邦科技的老板-Kevin Huo同学给大家组织了精彩的活动,也在演讲中讲述了他一向的观点,技术人员在社会上应该得到最好的对待。因此特地选择了在海边的游艇会,看乐队的演出,吃着烧烤,喝着啤酒,聊聊技术与人生。

    PS: ArchSummit所有slides都已经放出,可以在stu.org官网获得。

    选择学习目标的困难与焦虑

    大部分国内教育体系下面成长起来,尤其是仍然在做技术背景工作的工程师,在家庭、学校以及五千年儒家文化的影响下,有一个根深蒂固的思维习惯,如果某段时间没有学习目标(尤其是书本知识),就会有一种来自内心虚度年华焦虑。

    但学习的选择始终是个大问题。在学校阶段,除了填大学志愿时候会有短暂的专业选择困惑外,其他时间对于学习的目标基本不存在选择的困惑,所有目标已经被学校、家长及环境圈定了。但有一天走入社会之时,由于没有经过实际的选择历练,面对技术圈的花花世界,就会出现学习上选择的困难,包括进一步的在目标无效投入的时间消耗。

    以技术领域为例,就拿主业来说,就会有很多选择,有编程语言选择的困惑,比如PHP与Go最好的语言到底要选哪个?技术框架、操作系统、工具与平台等都需要突破,OpenStack和Docker都不懂是不是都要学?每一个热门的领域,由于都是由该领域内大量精英设计与完成,大量的代码、使用方法、使用经验值得学习,究竟应该去看Redis源码还是docker源码?技术领域由于分工的垂直与细化,以及IT工业的繁荣,每个领域都有业界长年的积累,因此一旦选择一个领域则需要投入大量时间了解整个体系。技术的学习除了看书本与资料,通常还需要该领域的实践,因此任何一个兴趣的选择都伴随大量时间的消耗。

    从一大堆细分领域里面挑出一个适合自己的本来就很困难,选择后如果没有强的驱动力往往会半途而废。有大量环境的因素会影响我们已有的选择,“你还在学Objective-C,我们已经用Swift了”,见异思迁会导致上一个学习目标投入时间的浪费。另外一方面,跟随热点也会疲于奔命,当打算切入一个热点领域时,需要临时停下手中的事情,并进一步投入大量时间进行该领域的实践与学习。看到有不少app一夜成功时,我们会花一个月时间来学做移动开发;当了解机器学习很有前景时,我们又会花几个月时间从头学习算法。业界不会缺少热点,简单追随热点会让你最终炫耀一些新的词汇外,不会留下太多积累的东西。

    由于互联网创业潮的涌起,IT职场也是非常热,为了让自己获得更多的职场机会,各种算法题目不能不做。面试官通常还对是否参与开源项目感兴趣,但拥有一个拿得出手的小工具放在github上通常是工程师们一直被拖延的计划。面试时候,面试官通常会给你评价表达能力或者逻辑思维能力欠佳,学校的老师未曾关心及培养你这些软素质,导致你又需要重新去锻炼这些能力。

    你很羡慕哪些看美剧不用看字幕的人,也在和朋友讨论时候发现有不少电影及TV剧没看而导致插不上嘴,因此周末时候最好把这些恶补回来。朋友圈里面似乎朋友都在满世界跑,因此,只要有便宜机票或旅行团,你一定不会放过这些在露脸的机会。

    当你工作的项目很忙时候,你会抱怨没有时间充电而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当工作项目不紧时,你又会抱怨新学的技能没有使用需求及使用场景而不能深入。

    这就是很多工程师典型的年复一年的日子,他们很希望学点东西,也一直在学习,但往往最后未曾有效学到一些若干年后还能留下来的东西。

    InfoQ 8周年的一次活动

    不是所有人都注重生日的仪式感,一个人发展顺利时候,庆祝生日固然心情愉快;发展遇到瓶颈,又或者到了而立之年不惑之年,还没有和榜样一样步入人生巅峰,生日的仪式会无形中变成压力,暗示你时间的飞逝。

    InfoQ自进入中国以来,一直在专业领域有良好的口碑,8年在技术传播方面作用不可估量,InfoQ的大会参会人员越来越多,演讲的质量尤其是本土讲师的效果越来越好。上周末InfoQ举办了8周年庆“坚持与梦想”,活动选在中关村创业街,也是挺应景。据说整个2014年,大约有200个团队在这条街上拿到接近10亿人民币的投资,不过那是另外的故事了。

    活动安排是周六下午1点开始,北京正是一个雾霾的沙尘天,提前几分钟到,算是比较早的。接着到来的是守时没吃午饭匆匆赶来的的左耳朵耗子。几年来每次见到耗子都能听到一些惊心动魄的故事,在他还在Amazon的时候,一次过去交流,听他讲述由于某条微博而被网友人肉的故事。几年后在QCon分享,故事则变成了绩效3.25的历程,今天则围观了大牛介绍最近在微博种种吐槽背后的前因后果,火气也是有原因的。

    infoq anniversary

    活动是邀请制的,大部分嘉宾是历年QCon活跃面孔,包括一些平时已经不太露面的社区传奇人物,大约2点才正式开始。开场则是霍泰稳(Kevin)介绍了InfoQ中国8年的历程,并且选了一些行内的创业公司,讲述他们与InfoQ的关系以及一起成长的故事。Kevin去年创建了极客邦科技,将InfoQ中国的业务收购了,因此如果大家最近参加InfoQ各种活动,会留意到背后是极客邦的logo。

    后面是InfoQ社区编辑的分享,自称“技术圈交际花”的@程显峰-Mars,以前参加MongoDB的会议时候经常看到他的身影。MacTalk池建强老师,讲述8年中,从一开始在InfoQ社区翻译文章到成为InfoQ中国的顾问合伙人,Kevin及InfoQ背后有个神秘的顾问群(包括著名的微信三贱客)在一直在出谋划策鼎力支持。另外一位青云创始人兼CEO黄允松(Richard)分享了他创业及在IBM工作时候的一些感悟。Richard虽然也是个技术人,但是脱口秀的能力挺值得学习,不知道是在IBM做专家还是最近做销售练就的口才。在台下时,又听他爆料说青云2014年烧了几千万不过只亏了几百万,这在云平台这种投入非常大的公司已经非常不易了。另外说青云的系统目前重点不是互联网用户,不过未透露原因。

    中国合伙人中佟大为老师扮演者,真格基金和新东方联合创始人王强老师(电影中泡洋妞那位大哥)精彩分享。新东方老师的演讲能力确实一流,只记下了 他谈到分享的真谛,“每一次上台,你都要当做第一堂及最后一堂来讲”,只有这样的心态,演讲才会真正让自己及听众满意。

    压轴的是社区领袖代表传奇人物霍炬,自称”自己做的事情都失败了,帮别人做的事情都成了”,讲了他最近几年做的系统与老外PK的故事,这几年完成的几个系统,包括在国内打不开的纽约时报中文网。离开北京之前,霍炬在圈内也是一个传奇人物,据说当年许多进京的朋友都会去找霍炬拜山头。不知道几年后从加国回来,再次漫步在中关村创业街头,看着周围都是陌生而又年轻的陌生面孔,是一番怎样的体验。几年前在华东某个活动上,曾经碰到霍炬的太太西乔,尽管看过无数期程序员杂志西乔的漫画,被美女问到是不是在哪儿见过时,被我肯定的回复应该不认识,又被霍炬糗事重提了。

    台下也见过一些朋友,有些也是三五年不见的,但由于社交网络让大家保持连接的缘故,感觉也并不陌生。活动结束时,外面的沙尘已经散了,北京又出现了难得的蓝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