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chive for the ‘非技术’ Category


选择学习目标的困难与焦虑

大部分国内教育体系下面成长起来,尤其是仍然在做技术背景工作的工程师,在家庭、学校以及五千年儒家文化的影响下,有一个根深蒂固的思维习惯,如果某段时间没有学习目标(尤其是书本知识),就会有一种来自内心虚度年华焦虑。

但学习的选择始终是个大问题。在学校阶段,除了填大学志愿时候会有短暂的专业选择困惑外,其他时间对于学习的目标基本不存在选择的困惑,所有目标已经被学校、家长及环境圈定了。但有一天走入社会之时,由于没有经过实际的选择历练,面对技术圈的花花世界,就会出现学习上选择的困难,包括进一步的在目标无效投入的时间消耗。

以技术领域为例,就拿主业来说,就会有很多选择,有编程语言选择的困惑,比如PHP与Go最好的语言到底要选哪个?技术框架、操作系统、工具与平台等都需要突破,OpenStack和Docker都不懂是不是都要学?每一个热门的领域,由于都是由该领域内大量精英设计与完成,大量的代码、使用方法、使用经验值得学习,究竟应该去看Redis源码还是docker源码?技术领域由于分工的垂直与细化,以及IT工业的繁荣,每个领域都有业界长年的积累,因此一旦选择一个领域则需要投入大量时间了解整个体系。技术的学习除了看书本与资料,通常还需要该领域的实践,因此任何一个兴趣的选择都伴随大量时间的消耗。

从一大堆细分领域里面挑出一个适合自己的本来就很困难,选择后如果没有强的驱动力往往会半途而废。有大量环境的因素会影响我们已有的选择,“你还在学Objective-C,我们已经用Swift了”,见异思迁会导致上一个学习目标投入时间的浪费。另外一方面,跟随热点也会疲于奔命,当打算切入一个热点领域时,需要临时停下手中的事情,并进一步投入大量时间进行该领域的实践与学习。看到有不少app一夜成功时,我们会花一个月时间来学做移动开发;当了解机器学习很有前景时,我们又会花几个月时间从头学习算法。业界不会缺少热点,简单追随热点会让你最终炫耀一些新的词汇外,不会留下太多积累的东西。

由于互联网创业潮的涌起,IT职场也是非常热,为了让自己获得更多的职场机会,各种算法题目不能不做。面试官通常还对是否参与开源项目感兴趣,但拥有一个拿得出手的小工具放在github上通常是工程师们一直被拖延的计划。面试时候,面试官通常会给你评价表达能力或者逻辑思维能力欠佳,学校的老师未曾关心及培养你这些软素质,导致你又需要重新去锻炼这些能力。

你很羡慕哪些看美剧不用看字幕的人,也在和朋友讨论时候发现有不少电影及TV剧没看而导致插不上嘴,因此周末时候最好把这些恶补回来。朋友圈里面似乎朋友都在满世界跑,因此,只要有便宜机票或旅行团,你一定不会放过这些在露脸的机会。

当你工作的项目很忙时候,你会抱怨没有时间充电而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当工作项目不紧时,你又会抱怨新学的技能没有使用需求及使用场景而不能深入。

这就是很多工程师典型的年复一年的日子,他们很希望学点东西,也一直在学习,但往往最后未曾有效学到一些若干年后还能留下来的东西。

InfoQ 8周年的一次活动

不是所有人都注重生日的仪式感,一个人发展顺利时候,庆祝生日固然心情愉快;发展遇到瓶颈,又或者到了而立之年不惑之年,还没有和榜样一样步入人生巅峰,生日的仪式会无形中变成压力,暗示你时间的飞逝。

InfoQ自进入中国以来,一直在专业领域有良好的口碑,8年在技术传播方面作用不可估量,InfoQ的大会参会人员越来越多,演讲的质量尤其是本土讲师的效果越来越好。上周末InfoQ举办了8周年庆“坚持与梦想”,活动选在中关村创业街,也是挺应景。据说整个2014年,大约有200个团队在这条街上拿到接近10亿人民币的投资,不过那是另外的故事了。

活动安排是周六下午1点开始,北京正是一个雾霾的沙尘天,提前几分钟到,算是比较早的。接着到来的是守时没吃午饭匆匆赶来的的左耳朵耗子。几年来每次见到耗子都能听到一些惊心动魄的故事,在他还在Amazon的时候,一次过去交流,听他讲述由于某条微博而被网友人肉的故事。几年后在QCon分享,故事则变成了绩效3.25的历程,今天则围观了大牛介绍最近在微博种种吐槽背后的前因后果,火气也是有原因的。

infoq anniversary

活动是邀请制的,大部分嘉宾是历年QCon活跃面孔,包括一些平时已经不太露面的社区传奇人物,大约2点才正式开始。开场则是霍泰稳(Kevin)介绍了InfoQ中国8年的历程,并且选了一些行内的创业公司,讲述他们与InfoQ的关系以及一起成长的故事。Kevin去年创建了极客邦科技,将InfoQ中国的业务收购了,因此如果大家最近参加InfoQ各种活动,会留意到背后是极客邦的logo。

后面是InfoQ社区编辑的分享,自称“技术圈交际花”的@程显峰-Mars,以前参加MongoDB的会议时候经常看到他的身影。MacTalk池建强老师,讲述8年中,从一开始在InfoQ社区翻译文章到成为InfoQ中国的顾问合伙人,Kevin及InfoQ背后有个神秘的顾问群(包括著名的微信三贱客)在一直在出谋划策鼎力支持。另外一位青云创始人兼CEO黄允松(Richard)分享了他创业及在IBM工作时候的一些感悟。Richard虽然也是个技术人,但是脱口秀的能力挺值得学习,不知道是在IBM做专家还是最近做销售练就的口才。在台下时,又听他爆料说青云2014年烧了几千万不过只亏了几百万,这在云平台这种投入非常大的公司已经非常不易了。另外说青云的系统目前重点不是互联网用户,不过未透露原因。

中国合伙人中佟大为老师扮演者,真格基金和新东方联合创始人王强老师(电影中泡洋妞那位大哥)精彩分享。新东方老师的演讲能力确实一流,只记下了 他谈到分享的真谛,“每一次上台,你都要当做第一堂及最后一堂来讲”,只有这样的心态,演讲才会真正让自己及听众满意。

压轴的是社区领袖代表传奇人物霍炬,自称”自己做的事情都失败了,帮别人做的事情都成了”,讲了他最近几年做的系统与老外PK的故事,这几年完成的几个系统,包括在国内打不开的纽约时报中文网。离开北京之前,霍炬在圈内也是一个传奇人物,据说当年许多进京的朋友都会去找霍炬拜山头。不知道几年后从加国回来,再次漫步在中关村创业街头,看着周围都是陌生而又年轻的陌生面孔,是一番怎样的体验。几年前在华东某个活动上,曾经碰到霍炬的太太西乔,尽管看过无数期程序员杂志西乔的漫画,被美女问到是不是在哪儿见过时,被我肯定的回复应该不认识,又被霍炬糗事重提了。

台下也见过一些朋友,有些也是三五年不见的,但由于社交网络让大家保持连接的缘故,感觉也并不陌生。活动结束时,外面的沙尘已经散了,北京又出现了难得的蓝天。

团队的技术形象

当一个app不好用时候,用户会说团队的产品不行;当系统可用性有问题时(比如访问慢或频繁宕机),用户会说这个团队技术不行。

发生频繁宕机并不常见,宕机通常会由程序bug或者访问压力过大引起。bug最终会被修复;在不过分在意成本的情况下,访问压力最终可以用硬件来扛住。另外系统升级及功能变更也会带来可用性与稳定性的问题,但大多数系统会最终相对稳定下来,大的变更会越来越少,系统也会趋于稳定。

技术成本的控制通常不是一个很紧迫的问题,一方面公司的业务模式也不是靠省服务器做出来的,其次技术团队可以通过投入时间去优化改善来降低成本(但大部分团队更愿意将研发资源投入到新功能开发上去)。因而通常只要达到基本可用,则成本合理性问题不会得到充分关注。另外成本也很难直接对比,一个公司比另外一个公司服务器少些,但是各自功能场景有差异,没有直接可比性。因此较难从技术成本合理性角度衡量某个团队技术好不好。讽刺的大部分现实是,只要系统基本可用,则会被视为一支有战斗力的团队;如果能达到一定体量(虽然不是技术团队直接带来的),那则会被视为超强的技术团队。

软件质量在大部分公司走不出测试或者“质量保证”部门,很少有团队会认为步子不够快是由于软件质量问题造成。开发效率同样没有直接可比性,“努力”有时候会掩盖一切,朋友圈时常会看到这样的总结,“虽然走了一些弯路,但兄弟们加班加点将进度追了回来,感动……”。比软件质量问题更糟糕的是业务方向的不确定性,方向不确定带来的消耗比软件质量的问题更大,走错方向导致一两个月努力泡汤的事情也很常见,因此不是最短板的软件质量的重视通常就无从提起了。

隔洋对岸则有一些技术主导的公司,Mark Zuckerberg曾说过,Facebook在早期时,非技术岗位如HR及市场也招聘有技术背景的人担任。这些公司尽量招聘最顶级的技术人才,这些人能够在公司中享受技术的乐趣。但这也只有平台级的公司才有可能。这些公司商业模式的门槛足够高,从而有持续的利润来支持这一愿景。而剩下绝大多数公司,需要首先去考虑生存的问题,这也很正常,头部的公司如果失去垄断地位,也马上没有机会去维持纯技术形象。

技术行不行是一个很无力的目标,技术很强的团队未必能改变世界,不强的团队很多时候也生存得很好。业界很多业务模式短板并不在技术上,更混乱的是,出现技术问题有时反而被当做PR事件及段子去炒作。当然,在技术较差的团队,软件质量及技术创新无从谈起。处在风口的猪,也会遇到前文所说的重复踩进同一个坑的无力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