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eeds

  • 团队中的为师之道

    由于团队新进来了不少刚毕业的学生,所以组织了几次负责辅导的导师讨论“为师之道”。


    对于导师来说,很容易把导师工作定位成负责答疑及分配工作的角色。做得好一点的话,好的导师给学生足够的指导,达到最初几个月相对明显的成长,让新人顺利融入团队发挥特长。但是进一步思考,孔子培养了三千弟子其中有七十二贤。如果期望团队也能培养出更多优秀人才,有哪些道可以借鉴?

    上面的疑问在交流中并没有得到明显(甚至稍占多数)的答案,但在交流中比较争议的是理想主义与实用主义的碰撞,理想主义期望新人能先发展通用能力及素质,等能力具备之后再在具体的事物中发挥作用。实用主义的核心观点是让新人能尽快下海,在“有用”的基础上再进一步向外发展更多能力。由于企业并不是教育及研究机构,因此理想方对实用方并没有原则上的反对,只是认为在不影响中期贡献的前提下,提出更适合的方案。

    周末看到古代《大学》的一段话,初步觉得可以作为为师的一个借鉴。“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如果把“明明德”理解成一个专业人员终极的追求,“致知”指透彻的了解一个事物;而“格物”指具备独立的分析能力、研究能力。则一个学生从校园走出,最先要学会做的,也应当是致知与格物。

    对应经验交流中的案例,如导师让新人分析目前的一个系统现状及优劣,并引导学生去思考进一步相关问题。它的分析的方法可以粗略的认为是“格物”,而案例分析让新人得到了一定的成长,和上文的道理是印证相通的。而“心诚”和“修身”也可以引申出很多反思,这里就不一一展开了。

    如想及时阅读Tim Yang的文章,可通过页面右上方扫码订阅最新更新。

    « | »

    6 Comments  »

    1. 现实一点,先能完成工作再说吧。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