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eeds

  • 团队中的为师之道

    由于团队新进来了不少刚毕业的学生,所以组织了几次负责辅导的导师讨论“为师之道”。


    对于导师来说,很容易把导师工作定位成负责答疑及分配工作的角色。做得好一点的话,好的导师给学生足够的指导,达到最初几个月相对明显的成长,让新人顺利融入团队发挥特长。但是进一步思考,孔子培养了三千弟子其中有七十二贤。如果期望团队也能培养出更多优秀人才,有哪些道可以借鉴?

    上面的疑问在交流中并没有得到明显(甚至稍占多数)的答案,但在交流中比较争议的是理想主义与实用主义的碰撞,理想主义期望新人能先发展通用能力及素质,等能力具备之后再在具体的事物中发挥作用。实用主义的核心观点是让新人能尽快下海,在“有用”的基础上再进一步向外发展更多能力。由于企业并不是教育及研究机构,因此理想方对实用方并没有原则上的反对,只是认为在不影响中期贡献的前提下,提出更适合的方案。

    周末看到古代《大学》的一段话,初步觉得可以作为为师的一个借鉴。“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如果把“明明德”理解成一个专业人员终极的追求,“致知”指透彻的了解一个事物;而“格物”指具备独立的分析能力、研究能力。则一个学生从校园走出,最先要学会做的,也应当是致知与格物。

    对应经验交流中的案例,如导师让新人分析目前的一个系统现状及优劣,并引导学生去思考进一步相关问题。它的分析的方法可以粗略的认为是“格物”,而案例分析让新人得到了一定的成长,和上文的道理是印证相通的。而“心诚”和“修身”也可以引申出很多反思,这里就不一一展开了。

    有感Google的混合研究方法

    对于一个长期在研发领域的人来说,经常需要思考研发的意义、工程与研究的关系、产品型的公司应当做何种程度的研究等问题。理想情况下,我们期望每一项研发工作都能得到组织、同事以及社区的高度认可。因此不管你处于工程领域还是研究领域,工程与研究的关系会让你不断思考甚至困扰。最近看到的Google’s hybrid Approach to research (English 中文) 一文或许会让你豁然开朗。

    研究领域的现状

    • 根据技术领域的差异,大部分产品开发可以依赖已有成熟的工程技术完成,进一步通过研究来提升产品能力的空间并不大(比如提升空间在10%以下)。
    • 互联网企业偏重产品开发能力,关注点主要在开发效率、研发流程等交付能力上。偏实用主义驱动方式,很难对相关领域的工程技术进行升华。因此研究的驱动力、研究的空间及取得成果的可能性较低。
    • 没有专门研究人员或者兼职研究人员的组织也很常见;
    • 具有研究能力的组织中,研究对产品改进及商业化应用的能力不足。
    • 具有研究能力的组织中,研究对产品改进及商业化应用的能力不足。
    • 如果研究的方向并不能立即得到商业化的应用,通常较难得到支持。比如阿里云OS项目,即使与Android之间不存在纠葛关系,其研究方向也较难得到广泛的认可。

    最近身边一个Team做了一次内部调研,有关研究的部分数据如下

    在调研中发现,71%的研究需求来自业务,而45%的研究成果会最终应用到业务中。调研的全文参见 http://e.weibo.com/2758197137/yCuvs4tjd 需要补充的是,这个调研并没有严格区分“研究”与“工程”的界限,一些非直接应用于业务的工程可能会被调研人员定义成研究。

    Google的研究模式

    1、在一个以产品为重点的团队中的先进项目,凭借其创意和新鲜感,变革前沿技术,产生新的研究成果。
    2、研究组中的项目,结果产生新的产品或服务。
    3、研究组中的项目创造出新的概念和技术,然后应用到已有的产品或服务中。
    4、工程团队和研究组之间的联合研究项目,由工程团队使用其成果。
    5、由工程团队的研究项目,转移到研究组(并最终成为上述的2、3或4)。

    成功研究的定义

    在我们看来,如果一个研究项目有学术或商业的影响(impact),更理想情况是两者兼备,那么项目是成功的。具有商业影响的研究项目显而易见是容易得到支持的,但是靠学术影响力的项目在不同的公司,或许道路就会更坎坷一些。

    Google研究的方法

    Google’s approach to research is iterative and usually involves writing production, or near-production code from day one.

    谈技术人员“转正”

    经常面临技术人员转正review,一个新员工在一个新的环境工作3~6个月,会面临一个转正的过程,员工本身可能也有些忐忑,如何判断自己是否满足组织的要求?从管理者角度来看,更多是衡量员工的绩效,是否得到了成长以及是否符合团队文化等,本文谈相关几个观点。

    发展计划

    很多组织在以业务目标为导向的同时,缺少对员工的发展计划的关注,尤其对试用期员工的期望及发展计划更不明确,在业界虽然存在一种技术岗位的通用价值观,比如“工作积极主动”,“不断提升技术能力”,“具备良好沟通协调能力”等等,但对应到具体的环境后对每个岗位的要求未必非常清晰。

    大部分情况下管理者由于自身繁忙,对员工的规划可能只停留在有事情做,或者达到了任务分解的目标。除非员工主动找到管理者,否则管理者不会拿出时间来提供发展指导。

    Review

    一个良好的团队,在转正过程中需要有一个正式的沟通环节,管理者与员工一起来review发展计划与实际表现,对于优秀需要适当的激励,并用合适的方式来分析不足的地方。并重新讨论转正后的新的发展计划。

    如果缺少review,优秀员工可能会感到缺少肯定及重视;而绩效差的员工则会对成绩自视过高。

    衡量标准

    转正过程中比较常用的做法是根据员工所完成的工作情况来做出一个综合评分,最终来决定试用的结果。比如第一个月“完成了文件上传”,第二个月“完成了通知功能”…… 我不太赞成这种衡量方式,它只能判断某个任务是否按交付日期完成,管理者和员工无法根据这个目标来判断工作的好坏。因此我更倾向于用通用的角度去衡量员工的工作,比如设计能力,交付能力,团队贡献等,有关工程师目标设定可参看拙作 技术工程师的能力与目标

    管理者对于新人正确的态度?

    你不可能培养他们,他们是自己培养自己,而你仅仅相当于一个首席园艺师。你要了解周围的各种微气候,并了解那些要移植到这些微气候环境中的植物的特点……我一直对体育界优秀教练的工作方式很感兴趣,如果观察一下优秀的运动教练,就会发现实际上他们并不常教授技巧,而是传授思想。

    Lord Sharman, chairman of Aeg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