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eeds

  • 寡头时代的技术大会


    尽管大部分技术大会的演讲材料会后公开了,但是大家还是看重现场去参加并聆听。参加一场技术大会,简单的理解是扩大自己的认知圈,感受一下不同的思维方式,深层次是希望通过讲演的感染力,获得思考、借鉴或者力量。如 @霍泰稳 在QCon上海大会keynote致辞中提到,“你正在改变世界,我们在影响你”,在一场大会中,大家通过演讲的材料或者讨论来相互影响。

    在另外一方面,技术大会的参会人员大多是一种仰望学习的心态,这种情况下,演讲也会具有一些局限性。

    • 知识的局部性,讲师为了内容的感染力及趣味性及易理解性,倾向于挑选领域中一些特色点来介绍,也会通过重复一些“正确的废话”获得大部分群体的共鸣。演讲不等同于老师上一堂课。
    • 时间的局限性,大部分演讲时间在半小时~1小时,较难将问题深入展开并让听众领悟;另外考虑到听众多元化的背景,也尽量选择最通俗的内容来讲解
    • 环境的局限性,具有丰富知识性的材料较难通过slide充分展示,同时,对于slides内容,观众由于需要跟随讲师演讲思路,未能有充分时间去理解、思考材料内容,也常常还未看清材料讲师已经翻到了下一页

    基于这些看法,并考虑到对听众实际生产力改进的影响,我最近更看好小班培训对于知识学习的效果。

    从讲师的角度,一场好的演讲,准备永远都是不充分的,演讲确实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尤其在内容的深度方面。除了表述的问题之外,有可能还是讲师自身认识的体系性与深度的问题。有些讲师虽然自己做过一些不错的系统,但也有可能未去深入去抽象其中的普遍性的规律,单纯复述一个强大系统的feature并不能让听众满足。讲师通过一次演讲的机会,可以整理自己的思想及体系,获得外界在领域内的反馈,更虚一点,一次好口碑的演讲,可以赢得社区的尊重及声望、建立技术品牌。

    技术大会也变得越来越国际化,由于互联网传播的速度,国内公司与国外在认知层面差距不是很明显,表现为老外的技术架构栈,国内公司搭建起来的似乎非常相似。但是从内在来看,开发文化的差异短期之内不太能改变,以及在开发工具、开发框架精细化方面尚有距离。

    不管在技术架构还是大数据处理分析上,大型公司都具备在架构实践及大数据挖掘方面的人才及环境的领先优势,至少从最近的一系列技术大会来看,这是一个寡头的时代。

    如想及时阅读Tim Yang的文章,可通过页面右上方扫码订阅最新更新。

    « | »

    2 Comments  »

    1. You can get free psn codes and get play multi player games at the playstation network.

    2. Nishant Gaurav

      Guys here on the portal you can grab free offers from xbox and yes also get xbox live gold membership codes and this is very real and working.

    Leave a Comment